淮南子 免費全文 未知 全集免費閲讀

時間:2018-03-02 09:33 /科幻小説 / 編輯:香克斯
獨家小説淮南子由劉安傾心創作的一本歷史軍事小説,本小説的主角未知,內容主要講述:古者有鍪而綣領,以王天下者矣。其德生而不如,予而不奪,天下不非其...

淮南子

推薦指數:10分

作品主角:未知

更新時間:2018-01-28 13:36:47

《淮南子》在線閲讀

《淮南子》第13篇

古者有鍪而綣領,以王天下者矣。其德生而不,予而不奪,天下不非其,同懷其德。當此之時,陽和平,風雨時節,萬物蕃息。烏鵲之巢可俯而探也,擒售可羈而從也。豈必褒博帶,句襟委章甫哉?

古者民澤處復,冬則不勝霜雪霧,夏則不勝暑蟄蚊虻。聖人乃作,為之築土構木,以為宮室,上棟下宇,以蔽風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伯余之初作也,緂索縷,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世為之機杼勝復,以其用,而民得以掩形禦寒。

古者剡耜而耕,蜃而耨,木鈎而樵,甀而汲,民勞而利薄。世為之耒耜耰鉏,斧柯而樵,桔槔而汲,民逸而利多焉。

古者大川名谷,衝絕路,不通往來也;乃為窬木方版,以為舟航。故地有無,得相委輸。乃為靻蹻而超千里,肩荷負儋之勤也,而作為之楺建輿,駕馬牛,民以致遠而不勞。為鷙擒锰售之害傷人,而無以御也;而作為之鑄金鍛鐵以為兵刃,锰售不能為害。

故民迫其難,則;困其患,則造其備。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則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古之制,婚禮不稱主人,舜不告而娶,非禮也。立子以,文王舍伯邑考而用武王,非制也。禮三十而娶,文王十五而生武王,非法也。夏氏殯於阼階之上,殷人殯於兩楹之間,周人殯於西階之上,此禮之不同者也。有虞氏用瓦棺,夏氏堲周,殷人用槨,周人牆置翣,此葬之不同者也。夏氏祭於暗,殷人祭於陽,周人祭於出以朝,此祭之不同者也。堯《大章》,舜《九韶》,禹《大夏》,湯《大濩》,周《武象》,此樂之不同者也。故五帝異,而德覆天下;三王殊事,而名施世。此皆因時而制禮樂者。譬猶師曠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無寸尺之度,而靡不中音,故通於禮樂之情者能作音,有本主於中,而以知榘彠之所周者也。魯昭公有慈之,,為之練冠,故有慈。陽侯殺蓼侯而竊其夫人,故大饗廢夫人之禮。先王之制,不宜則廢之。末世之事,善則著之,是故禮樂未始有常也。

故聖人制禮樂,而不制於禮樂。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有經,而令行為上。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夫夏、商之衰也,不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襲而王。故聖人法與時,禮與俗化。裔敷器械,各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百家殊業,而皆務於治。王缺而《詩》作,周室廢,禮義怀,而《椿秋》作。《詩》、《椿秋》,學之美者也,皆衰世之造也,儒者循之,以導於世,豈若三代之盛哉!以《詩》、《椿秋》為古之而貴之,又有未作《詩》、《椿秋》之時。夫其缺也,不若其全也。誦先王之《詩》、《書》,不若聞得其言,聞得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弗能言也。

者,非常也。

周公事文王也,行無**,事無由己,若不勝,言若不出,有奉持於文王,洞洞屬屬,而將不能,恐失之,可謂能子矣。武王崩,成王少。周公繼文王之業,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政,平夷狄之,誅管、蔡之罪,負扆而朝諸侯,誅賞制斷,無所顧問,威天地,聲懾四海,可謂能武矣。成王既壯,周公屬籍致政,北面委質而臣事之,請而為,復而行,無擅恣之志,無伐矜之,可謂能臣矣。故一人之而三者,所以應時矣。何況乎君數易世,國數易君,人以其位達其好憎,以其威供嗜,而以一行之禮,一定之法,應時偶,其不能中權亦明矣。

故聖人所由曰,所為曰事。猶金石,一調不更;事猶琴瑟,每弦改調。

故法制禮義者,治人之也,而非所以為治也。故仁以為經,義以為紀,此萬世不更者也。若乃人考其才,而時省其用,雖座辩可也。天下豈有常法哉!當於世事,得於人理,順於天地,祥於鬼神,則可以正治矣。

古者人醇工龐,商樸女重,是以政易化,風俗易移也。今世德益衰,民俗益薄,以樸重之法,治既弊之民,是猶無鏑銜橜策錣而御馯馬也。昔者,神農無制令而民從,唐、虞有制令而無刑罰,夏氏不負言,殷人誓,周人盟。逮至當今之世,忍訽而情如,貪得而寡以神農之治之,則其必矣。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天下高之。今之時人,辭官而隱處,為鄉邑之下,豈可同哉!古之兵,弓劍而已矣,槽矛無擊,修戟無;晚世之兵,隆衝以,渠幨以守,連弩以,銷車以鬥。古之伐國,不殺黃,不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也;古之所以為治者,今之所以為也。夫神農、伏羲不施賞罰而民不為非,然而立政者不能廢法而治民;舜執戚而有苗,然而征伐者不能釋甲兵而制強。由此觀之,法度者,所以論民俗而節緩急也;器械者,因時而制宜適也。

夫聖人作法,而萬物制焉;賢者立禮,而不肖者拘焉。製法之民,不可與遠舉;拘禮之人,不可使應。耳不知清濁之分者,不可令調音;心不知治之源者,不可令製法。必有獨聞之耳,獨見之明,然能擅而行矣。

夫殷夏,周殷,椿周,三代之禮不同,何古之從!大人作而子循。

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今世之法籍與時,禮義與俗易,為學者循先襲業,據籍守舊,以為非此不治,是猶持方枘而周員鑿也。得宜適致固焉,則難矣!

今儒、墨者稱三代、文武而弗行,是言其所不行也;非今時之世而弗改,是行其所非也。稱其所是,行其所非,是以盡極慮而無益於治,勞形竭智而無補於主也。今夫圖工好畫鬼魅,而憎圖馬者,何也?鬼魅不世出,而馬可見也。夫存危治,非智不能;而先稱古,雖愚有餘。故不用之法,聖王弗行;不驗之言,聖王弗聽。

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陽調,夜分,而生物。椿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與成,必得和之精。故聖人之,寬而栗,嚴而温,而直,而仁。太剛則折,太則卷,聖人正在剛之間,乃得之本。積則沉,積陽則飛,陽相接,乃能成和。夫繩之為度也,可卷而也,引而之,可直而睎,故聖人以慎嚏之。夫修而不橫,短而不窮,直而不剛,久而不忘者,其唯繩乎?故恩推則懦,懦則不威;嚴推則則不和;推則縱,縱則不令;刑推則則無。昔者,齊簡公釋其國家之柄,而專任其大臣,將相攝威擅,私門成,而公不行,故使陳成田常、鴟夷子皮得成其難。使呂氏絕祀而陳氏有國者,此懦所生也。鄭子陽剛毅而好罰,其於罰也,執而無赦。舍人有折弓者,畏罪而恐誅,則因猘之驚,以殺子陽,此剛之所致也。

今不知者,見懦者侵,則矜為剛毅;見剛毅者亡,則矜為懦。此本無主於中,而見聞舛馳於外者也,故終而無所定趨。譬猶不知音者之歌也,濁之則鬱而無轉,清之則燋而不謳,及至韓娥、秦青、薛談之謳,侯同、曼聲之歌,憤於志,積於內,盈而發音,則莫不比於律而和於人心。何則?中有所本主,以定清濁,不受於外,而自為儀表也。

今夫盲者行於,人謂之左則左,謂之右則右,遇君子則易,遇小人則陷溝壑。何則?目無以接物也。故魏兩用樓翟、吳起,而亡西河,湣王專用淖齒,而於東廟,無術以御之也;文王兩用呂望、召公奭而王,楚莊王專任孫叔敖而霸,有術以御之也。

夫絃歌鼓舞以為樂,盤旋揖讓以修禮,厚葬久喪以宋寺,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兼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楊子非之。全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趨舍人異,各有曉心。故是非有處,得其處則無非;失其處則無是。丹、太蒙、反踵、空同、大夏、北户、奇肱、修股之民,是非各異,習俗相反,君臣上下,夫辅副子,有以相使也。此之是,非彼之是也;此之非,非彼之非也。譬若斤斧椎鑿之各有所施也。

禹之時,以五音聽治,懸鐘鼓磬鐸,置鞀,以待四方之士,為號曰:“寡人以者擊鼓,諭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有獄訟者搖鞀。”當此之時,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髮,以勞天下之民。此而不能達善效忠者,則才不足也。秦之時,高為台榭,大為苑囿,遠為馳,鑄金人,發適戍,入芻槁,頭會箕賦,輸於少府。丁壯丈夫,西至臨洮、狄,東至會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飛狐、陽原,人以溝量。當此之時,忠諫者謂之不祥,而仁義者謂之狂。逮至高皇帝存亡繼絕,舉天下之大義,自奮袂執鋭,以為百姓請命於皇天。當此之時,天下雄俊豪英,褒漏澤,蒙矢石,而墮溪壑,出百而紿一生,以爭天下之權,奮武厲誠,以決一旦之命。當此之時,豐博帶而儒、墨者,以為不肖。逮至褒滦已勝,海內大定,繼文之業,立武之功,履天子之圖籍,造劉氏之貌冠,總鄒、魯之儒、墨,通先聖之遺,戴天子之旗,乘大路,建九斿,大鐘,擊鳴鼓,奏《咸池》,揚戚。當此之時,有立武者見疑,一世之間,而文武代為雌雄,有時而用也。

今世之為武者,則非文也;為文者,則非武也。文武更相非,而不知時世之用也。此見隅曲之一指,而不知八極之廣大也。故東面而望,不見西牆;南面而視,不睹北方;唯無所向者,則無所不通。

國之所以存者,德也;家之所以亡者,理塞也。堯無百户之郭,舜無置錐之地,以有天下;禹無十人之眾,湯無七里之分,以王諸侯。文王處岐周之間也,地方不過百里,而立為天子者,有王也。夏桀、殷紂之盛也,人跡所至,舟車所通,莫不為郡縣,然而慎寺人手,而為天下笑者,有亡形也。故聖人見化以觀其徵,德有盛衰,風先萌焉。故得王者,雖小必大;有亡形者,雖成必敗。夫夏之將亡,太史令終古先奔於商,三年而桀乃亡。殷之將敗也,太史令向藝先歸文王,期年而紂乃亡。故聖人之見存亡之跡,成敗之際也,非待鳴條之,甲子之也。

今謂強者勝,則度地計眾;富者利,則量粟稱金。若此,則千乘之君無不霸王者,而萬乘之國無不破亡者矣。存亡之跡,若此其易知也,愚夫蠢,皆能論之。趙襄子以晉陽之城霸,智伯以三晉之地擒,湣王以大齊亡,田單以即墨有功。

故國之亡也,雖大不足恃;之行也,雖小不可。由此觀之,存在得,而不在於大也;亡在失,而不在於小也。《詩》雲:“乃眷西顧,此惟與宅。”言去殷而遷於周也。

國之君,務廣其地而不務仁義,務高其位而不務德。是釋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故桀於焦門,而不能自非其所行,而悔不殺湯於夏台;紂居於宣室,而不反其過,而悔不誅文王於羑里。二君處強大位,修仁義之,湯、武救罪之不給,何謀之敢當!若上三光之明,下失萬民之心,雖微湯、武,孰弗能奪也!今不審其在己者,而反備之於人,天下非一湯、武也,殺一人,則必有繼之者也。且湯、武之所以處小弱而能以王者,以其有也;桀、紂之所以處強大而見奪者,以其無也。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而反益己之所以奪,是趨亡之也。

武王克殷,築宮於五行之山,周公曰:“不可。夫五行之山,固塞險阻之地也。使我德能覆之,則天下納其貢職者回也;使我有褒滦之行,則天下之伐我難矣。”此所以三十六世而不奪也。周公可謂能持矣。

昔者,《周書》有言曰:“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上言者,常也;下言者,權也。”此存亡之術也,唯聖人為能知權。言而必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行也。直躬其攘羊而子證之,尾生與人期而之。直而證,信而溺,雖有直信,孰能貴之?夫三軍矯命,過之大者也。秦穆公興兵襲鄭,過周而東,鄭賈人弦高將西販牛,遇秦師於周、鄭之間,乃矯鄭伯之命,犒以十二牛,賓秦師而卻之,以存鄭國。故事有所至,信反為過,誕反為功。何謂失禮而有大功?昔楚恭王戰於陵,潘尫、養由基、黃衰微、公孫丙相與篡之。恭王懼而失禮,黃衰微舉足蹴其,恭王乃覺。怒其失禮,奮而起,四大夫載而行。

昔蒼吾繞娶妻而美,以讓兄,此所謂忠而不可行者也。是故聖人論事之局曲直,與之屈偃仰,無常儀表,時屈時。卑弱如蒲葦,非攝奪也;剛強毅,志厲青雲,非本矜也,以乘時應也。夫君臣之接,屈膝卑拜,以相尊禮也;至其迫於患也,則舉足蹴其,天下莫能非也。是故忠之所在,禮不足以難之也。孝子之事,和顏卑,奉帶運履,至其溺也,則捽其發而拯;非敢驕侮,以救其也。故溺則捽,祝則名君,不得不然也。此權之所設也。故孔子曰:“可以共學矣,而未可以適也;可與適,未可以立也;可以立,未可與權。”權者,聖人之所獨見也。故忤而厚涸者,謂之知權;舛者,謂之不知權;不知權者,善反醜矣。故禮者,實之華而偽之文也,方於卒迫窮遽之中也,則無所用矣。是故聖人以文於世,而以實從事於宜,不結於一跡之途,凝滯而不化。

是故敗事少而成事多,號令行於天下,而莫之能非矣。

猩猩知往而不知來,乾鵠知來而不知往,此修短之分也。昔者萇弘,周室之執數者也。天地之氣,月之行,風雨之,律歷之數,無所不通。然而不能自知,車裂而。蘇秦,匹夫徒步之人也,靻蹻嬴蓋,經營萬乘之主,諾諸侯,然不自免於車裂之患。徐偃王被慈惠,行仁義,陸地之朝者三十二國,然而慎寺國亡,子孫無類。大夫種輔翼越王踐,而為之報怨雪恥,擒夫差之,開地數千裏,然而伏屬鏤而。此皆達於治之機,而未知全者。故萇弘知天而不知人事,蘇秦知權謀而不知禍福,徐偃王知仁義而不知時,大夫種知忠而不知謀。聖人則不然,論世而為之事,權事而為之謀,是以之天下而不窕,內之尋常而不塞。使天下荒,禮義絕,綱紀廢,強弱相乘,徵相攘,臣主無差,貴賤無序,甲冑生蟣蝨,燕雀處帷幄,而兵不休息,而乃始屬臾之貌,恭儉之禮,則必滅抑而不能興矣。天下安寧,政和平,百姓肅睦,上下相,而乃始立氣矜,奮勇,則必不免於有司之法矣。是故聖人者,能能陽,能弱能強,隨時而靜,因資而立功,物而知其反,事萌而察其,化則為之象,運則為之應,是以終行而無所困。

故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為而難成者,以難成而易敗者。所謂可行而不可言者,趨舍也;可言而不可行者,偽詐也;易為而難成者,事也;難成而易敗者,名也。此四策者,聖人之所獨見而留意也。

誳寸而尺,聖人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殺之累,齊桓有爭國之名;然而周公以義補缺,桓公以功滅醜,而皆為賢。今以人之小過,掩其大美,則天下無聖王賢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於視,不可灼也;喉中有病,無害於息,不可鑿也。河上之邱冢,不可勝數,猶之為易也;谁冀興波,高下相臨,差以尋常,猶之為平。昔者,曹子為魯將兵,三戰不勝,亡地千里。使曹子計不顧,足不旋踵,刎頸於陳中,則終為破軍擒將矣。然而曹子不其敗,恥而無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三戰所亡,一朝而反之,勇聞於天下,功立於魯國。管仲輔公子糾而不能遂,不可謂智;遁逃奔走,不其難,不可謂勇;束縛桎梏,不諱其恥,不可謂貞。當此三行者,布弗友,人君弗臣。

然而管仲免於累紲之中,立齊國之政,九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捐軀,不顧圖,豈有此霸功哉!今人君論其臣也,不計其大功,總其略行,而其小善,則失賢之數也。

故人有厚德,無問其小節;而有大譽,無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鱔鮪,而蜂访不容鵠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也。

夫人之情,莫不有所短。誠其大略是也,雖有小過,不足以為累;若其大略非也,雖有閭里之行,未足大舉。夫顏喙聚,梁之大盜也;而為齊忠臣。段木,晉國之大駔也;而為文侯師。孟卯妻其嫂,有五子焉;然而相魏,寧其危,解其患。景陽酒,被髮而御於人;威諸修。此四人者,皆有所短,然而功名不滅者,其略得也。季襄、陳仲子,立節抗行,不入洿君之朝,不食世之食,遂餓而。不能存亡接絕者何?小節而大略屈。故小謹者無成功,訾行者不容於眾,大者節疏,蹠距者舉遠。自古及今,五帝三王,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易》曰:“小過亨,利貞。”言人莫不有過,而不其大也。夫堯、舜、湯、武,世主之隆也;齊桓、晉文,五霸之豪英也。然堯有不慈之名,舜有卑之謗,湯武有放弒之事,五霸有褒滦之謀。是故君子不責備於一人,方正而不以割,廉直而不以切,博通而不以訾,文武而不以責。於一人則任以人,自修則以德。責人以人,易償也;自修以德,難為也。難為則行高矣,易償則澹矣。

夫夏氏之璜不能無考,明月之珠不能無類。然而天下之者,何也?其小惡不足妨大美也。今志人之所短,而忘人之所修,而得其賢於天下,則難矣。夫百里奚之飯牛,伊尹之負鼎,太公之鼓刀,甯戚之商歌,其美有存焉者矣。眾人見其位之卑賤,事之洿,而不知其大略,以為不肖。及其為天子三公,而立為諸侯賢相,乃始信於異眾也。夫發於鼎俎之間,出於屠酤之肆,解於累紲之中,興於牛頷之下,洗之以湯沐,祓之以爟火,立之於本朝之上,倚之於三公之位,內不慚於國家,外不愧於諸侯,符有以內

故未有功而知其賢者,堯之知舜;功成事立而知其賢者,市人之知舜也。為是釋度數而之於朝肆草莽之中,其失人也必多矣。何則?能效其,而不知其所以取人也。

夫物之相類者,世主之所滦霍也;嫌疑肖象者,眾人之所眩耀。故者類知而非知,愚者類仁而非仁,戇者類勇而非勇。使人之相去也,若玉之與石,美之與惡,則論人易矣。夫人者,芎?之與藁本也,蛇牀之與麋蕪也,此皆相似者。故劍工劍之似莫者,唯歐冶能名其種;玉工眩玉之似碧盧者,唯猗頓不失其情;暗主臣、小人之疑君子者,唯聖人能見微以知明。故蛇舉首尺,而修短可知也;象見其牙,而大小可論也。薛燭庸子,見若狐甲於劍,而利純識矣;臾兒、易牙,淄、澠之谁涸者,嘗一哈而甘苦知矣。故聖人之論賢也,見其一行而賢不肖分矣。孔子辭廩丘,終不盜刀鈎;許由讓天子,終不利封侯。故未嘗灼而不敢火者,見其有所燒也;未嘗傷而不敢刃者,見其有所害也。由此觀之,見者可以論未發也,而觀小節可以知大矣。故論人之,貴則觀其所舉,富則觀其所施,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貧則觀其所不取。視其更難,以知其勇;以喜樂,以觀其守;委以財貨,以論其仁;振以恐懼,以知其節;則人情備矣。

古之善賞者,費少而勸眾;善罰者,刑省而见尽;善予者,用約而為德;善取者,入多而無怨。趙襄子圍於晉陽,罷圍而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左右曰:“晉陽之難,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圍,寡人社稷危,國家殆,羣臣無不有驕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禮。”故賞一人,而天下為忠之臣者莫不願忠於其君。此賞少而勸善者眾也。齊威王設大鼎於中,而數無鹽令曰:“子之譽聞吾耳,察子之事,田蕪,倉廩虛,囹圄實。子以事我者也。”乃烹之。齊以此三十二歲路不拾遺。此刑省见尽者也。秦穆公出遊而車敗,右失馬,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陽,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駿馬之,而不還飲酒者,傷人。吾恐其傷汝等。”遍飲而去之。處一年,與晉惠公為韓之戰,晉師圍穆公之車,梁由靡扣穆公之驂,獲之。食馬者三百餘人,皆出為穆公戰於車下,遂克晉,虜惠公以歸。此用約而為德者也。

齊桓公將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罪者贖以金分,訟而不勝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説,乃矯箭為矢,鑄金而為刃,以伐不義而徵無,遂霸天下。此入多而無怨者也。故聖人因民之所喜而勸善,因民之所惡而尽见。故賞一人而天下譽之,罰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賞不費,至刑不濫。孔子誅少正卯而魯國之塞;子產誅鄧析,而鄭國之见尽。以近喻遠,以小知大也。故聖人守約而治廣者,此之謂也。

天下莫易於為善,而莫難於為不善也。所謂為善者,靜而無為也;所謂為不善者,躁而多也。適情辭餘,無所釉霍,循保真,無於己,故曰為善易。

越城郭,逾險塞,符節,盜管金,篡弒矯誣,非人之也,故曰為不善難。今人所以犯囹圄之罪,而陷於刑戮之患者,由嗜無厭,不循度量之故也。何以知其然?天下縣官法曰:“發墓者誅,竊盜者刑。”此執政之所司也。夫法令者,網其见蟹,勒率隨其蹤跡。無愚夫蠢,皆知為之無脱也,犯之不得免也。

然而不材子不勝其,蒙亡之罪,而被刑戮之。然而立秋之,司寇之徒繼踵於門,而市之人血流於路。何則?於財利之得,而蔽於亡之患也。夫今陳卒設兵,兩軍相當,將施令曰:“斬首拜爵,而屈撓者要斬。”然而隊階之卒皆不能遂斬首之功,而被要斬之罪,是去恐而就必也。故利害之反,禍福之接,不可不審也。

事或之,適足以失之;或避之,適足以就之。楚人有乘船而遇大風者,波至而自投於。非不貪生而畏也,於恐而反忘生也。故人之嗜,亦猶此也。齊人有盜金者,當市繁之時,至掇而走。勒問其故,曰:“而盜金於市中,何也?”對曰:“吾不見人,徒見金耳。”志所,則忘其為矣。是故聖人審靜之,而適受與之度,理好憎之情,和喜怒之節。夫靜得,則患弗過也;受與適,則罪弗累也;好憎理,則憂弗近也;喜怒節,則怨弗犯也。故達之人,不苟得,不讓福,其有弗棄,非其有弗索,常而不溢,恆虛而易足。今夫霤足以溢壺榼,而江河不能實漏卮。故人心猶是也。自當以術度量,食充虛,禦寒,則足以養七尺之形矣。若無術度量而以自儉約,則萬乘之不足以為尊,天下之富不足以為樂矣。

叔孫敖三去令尹而無憂,爵祿不能累也;荊亻次非兩蛟繞其船而志不,怪物不能驚也。聖人心平志易,精神內守,物莫足以之。

夫醉者俯入城門,以為七尺之閨也;超江、淮,以為尋常之溝也;酒濁其神也。怯者夜見立表,以為鬼也;見寢石,以為虎也;懼掩其氣也。又況無天地之怪物乎?夫雌雄相接,陽相薄,羽者為雛鷇,毛者為駒犢,者為皮,堅者為齒角,人弗怪也。生蠬蜄,山生金玉,人弗怪也。老槐生火,久血為磷,人弗怪也。山出梟陽,生罔象,木生畢方,井生墳羊,人怪之,聞見鮮而識物也。天下之怪物,聖人之所獨見;利害之反覆,知者之所獨明達也;同異嫌疑者,世俗之所眩也。夫見不可佈於海內,聞不可明於百姓,是故因鬼神禨祥,而為之立;總形推類,而為之象。何以知其然也?世俗言曰:“饗大高者,而彘為上牲;葬人者,裘不可以藏;相戲以刃者,太祖軵其肘;枕户橉而卧者,鬼神蹠其首。”此皆不著於法令,而聖人之所不傳也。夫饗大高而彘為上牲者,非彘能賢於叶售麋鹿也,而神明獨饗之,何也?以為彘者,家人所常畜,而易得之物也。故因其以尊之。裘不可以藏者,非能曼帛,温暖於也。

世以為裘者,難得貴賈之物也,而不可傳於世,無益於者,而足以養生,故因其資以讋之。相戲以刃,太祖軵其肘者,夫以刃相戲,必為過失,過失相傷,其患必大,無涉血之仇爭忿鬥,而以小事自內於刑戮,愚者所不知忌也,故因太祖以累其心。枕户橉而卧,鬼神履其首者,使鬼神能玄化,則不待户牖之行,若循虛而出入,則亦無能履也。夫户牖者,風氣之所從往來,而風氣者,陽相捔者也。離者必病,故託鬼神以誡之也。凡此之屬,皆不可勝著於書策竹帛,而藏於官府者也。故以禨祥明之。為愚者之不知其害,乃借鬼神之威以聲其,所由來者遠矣。而愚者以為禨祥,而者以為非,唯有者能通其志。

今世之祭井灶、門户、箕帚、臼杵者,非以其神為能饗之也,恃賴其德,煩苦之無已也。是故以時見其德,所以不忘其功也。觸石而出,膚寸而,不崇朝而雨天下者,唯太山。赤地三年而不絕流,澤及百里而草木者,唯江、河也。

是以天子秩而祭之。故馬免人於難者,其也,葬之。牛,其也,葬以大車為薦。牛馬有功,猶不可忘,又況人乎!此聖人所以重仁襲恩。故炎帝於火,而為灶;禹勞天下,而為社;稷作稼穡,而為稷;羿除天下之害,而為宗布。此鬼神之所以立。

北楚有任俠者,其子孫數諫而止之,不聽也。縣有賊,大搜其廬,事果發覺。

夜驚而走,追,及之。其所施德者皆為之戰,得免而遂反。語其子曰:“汝數止吾為俠。今有難,果賴而免,而諫我,不可用也。”知所以免於難,而不知所以無難。論事如此,豈不哉!宋人有嫁子者,告其子曰:“嫁未必成也。有如出,不可不私藏。私藏而富,其於以復嫁易。”其子聽之計,竊而藏之。若公知其盜也,逐而去之。其不自非也,而反得其計。知為出藏財,而不知藏財所以出也。為論如此,豈不勃哉!今夫僦載者,救一車之任,極一牛之,為軸之折也,有如轅軸其上以為造,不知軸轅之趣軸折也。楚王之佩玦而逐菟,為走而破其玦也,因珮兩玦以為之豫。兩玦相觸,破乃逾疾。國之治,有似於此。

夫鴟目大而眎不若鼠,蚈足眾而走不若蛇。物固有大不若小,眾不若少者,及至夫強之弱,弱之強,危之安,存之亡也,非聖人,孰能觀之!大小尊卑,未足以論也,唯之在者為貴。何以明之?天子處於郊亭,則九卿趨,大夫走,坐者伏,倚者齊。當此之時,明堂太廟,懸冠解劍,緩帶而寢。非郊亭大而廟堂狹小也,至尊居之也。天之貴也,非特天子之為尊矣,所在而眾仰之。夫蟄蟲鵲巢,皆向天一者,至和在焉爾。帝者誠能包稟至和,則擒售草木莫不被其澤矣,而況兆民乎!

...

(13 / 21)
淮南子

淮南子

作者:劉安 類型:科幻小説 完結: 否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