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評傳(出書版) 最新章節列表 王永祥 全文無廣告免費閲讀 提出了,於天,之性

時間:2017-04-23 05:03 /科幻小説 / 編輯:阿清
主角叫董仲舒,於天,提出了的小説叫做董仲舒評傳(出書版),本小説的作者是王永祥創作的現代經史子集、三國、爭霸流的小説,文中的愛情故事悽美而純潔,文筆極佳,實力推薦。小説精彩段落試讀:那麼董仲述的宇宙論以何者為本呢?不是別的,而是他的宇宙論中另一個重要概念:"天"。...

董仲舒評傳(出書版)

推薦指數:10分

作品主角:董仲舒,於天,提出了,之性,孔子

更新時間:2020-01-13 14:52:28

《董仲舒評傳(出書版)》在線閲讀

《董仲舒評傳(出書版)》第9篇

那麼董仲的宇宙論以何者為本呢?不是別的,而是他的宇宙論中另一個重要概念:"天"。他所謂"天元本"就正表示了以天為本的宇宙論。

正如上面我們所看到的"元"是廣義的那樣,"本"也不是專指哲學本論意義的宇宙之本。並且我們還可以發現,"元"和"本"有着相同的層次。這個層次如果説在"元"那裏還不甚清楚,那麼在他關於本的論述中就非常清晰了,這主要現在董仲在廣義上提出了"天、地、人"為萬物之本的基礎上,又一步排出了它們的實際層次,即將"天"看成了宇宙萬物最的元本。下面就從《椿秋繁》的《觀德》談起。他説:天地者,萬物之本也,先祖之所出也。廣大無極, 其德昭明,歷年眾多,永久無疆。天出至明,眾知類也,其伏無不詔也。地出至晦,星為明不敢暗,君臣子夫取之,此大禮之終也。這裏就把天地與人分開,將天地看作為萬物的共同之本以及人的祖先所從出之原,並將天地的法則看成了君臣、子、夫所取之作為大禮的終極源。緣何如此?原來在董仲的眼裏,天地之間的關係,亦如君臣、子之間的關係。如他在《椿秋繁·五行對》中就以《孝經》中所謂"孝"乃"天之經,地之義"來説明五行的相生關係及四時的承繼關係。所謂"夭之經"即"諸所為,其子皆奉承而續行之"。也就是"授之,子受之";所謂"地之義",即"下事上,如地事天"。風雨乃地所為,而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於天,命若從夭命,勤勞在地,名一歸於天"。又如在《椿秋繁·陽尊卑》中談到君臣關係時亦指出:是故《椿秋》君不名惡,臣不名善;善皆歸於君, 惡皆歸於臣。臣之義,比於地。故為人臣者,視地之事天也。為人子者,視土之事火也。

是故孝子之行,忠臣之義,皆法於地也。地事天也,猶下之亭上也。

由此表明,天與地的關係,也是君臣、子的關係,亦即類於上下、相生的關係,這樣,"天"成了宇宙及萬物最的本原。

對於這個最的本原董仲還有一個説法,他稱之為"祖"。

天者,羣物之祖也。①天者,萬物之祖也。①為人者天也。人之[為]人本於天,天亦人之曾祖也。

① 《椿秋繁·順命》。

這裏明確提出了"人本於天",天為"萬物之祖","人之曾祖"。

所謂"祖"無疑就是最早、最古老的源,沒有比天更早、更高的本原了。由此表明,天為宇宙之元本是不成問題的了。當然,這裏還有一個天的構成和質問題,這可以説是中外哲學中最複雜的本原了,下面再來踞嚏探討。② 《椿秋繁·為人者天》。

二、"天"的構成和宇宙圖式

要搞清董仲"天"的質,首先應瞭解"天"的構成。不過,在談"天"的構成之,有一點需要清楚。有人説,董仲那個包涵十端的"天",就是"指整個宇宙",因而認為天的結構也就是整個宇宙的模式。我以為這個説法欠妥。董仲的"天"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卻不包涵萬物在內,而整個宇宙則是包涵萬物在內的,因而"天"的結構與宇宙圖式是兩個範圍的問題,不可混淆。

這一點董仲説得非常清楚。

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為一端,地為一端,為一端,陽為一端,火為一端,金為一端,木為一端, 為一端,土為一端,人為一端,凡十端而畢,天之數也。①天、地、、陽、木、火、土、金、,九,與人而十者,天之數畢也。??聖人何其貴者?起於天至於人而畢。畢之外謂之物,物者投所貴之端,而不在其中。以此見人之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為天下貴也。人,下萬物,上參天地。由此可見,"天"只有十端,包括夭、地、、陽、五行與人,也就是説,天之數畢於十,起於天,而畢於人,畢之外才謂之物。這樣,萬物顯然不在"天"之內。既如此,把天看作整個宇宙,把天的結構或構成看作是宇宙的圖式,這必然導致把萬物排除於宇宙圖式之外,因而是不適的。

從上述的兩段引文,顯然可以得出兩種宇宙圖式:第一種宇宙圖式包涵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包涵十端的天,另一個部分是宇宙萬物;第二種宇宙圖式,就是所謂:"人,下萬物,上參天地"。從第一種宇宙圖式來看,它突出的是"天"。"天"是最高範疇,"天"是一切事物的主宰,"天"還是整個宇宙的中心。正是因此,徐復觀把董仲的哲學稱為"天的哲學"。但按照第二種宇宙圖式,它突出的是人,也可以説是以人為中心的宇宙圖式。這兩種宇宙圖式,哪一種更符董仲的思想系呢?從表面來看,無疑是第一種宇宙圖式,因為,人是化天數而成,人類社會也是按照天的常關係建立和運行的,更何況還有所謂"屈民而君,屈君而天"的説法,説明一切都是天意安排就的。這還不是"天的哲學"嗎?然而,從實質上來看,第二種宇宙圖式則更符於董仲的思想,因為,他所謂人化無數而成,實際上是用人的形象來塑造天;所謂天的常關係, 也是按照人類社會的封建常關係來塑造的,即把天封建人化;最,人還是天的目的,"天常以利為意,以養為事"①,並且"人最為天下貴也","天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有養而成之,??凡舉歸之以奉人"。②這就表明,董仲的宇宙圖式,形式上是"天的哲學",而實質上則是人的哲學,是把天人化,而且是封建社會人類學的普泛化,或泛封建社會人類學,這一點在面我們還要詳闡述,這裏就不多費筆墨了。

在此需要一步説明的是天的構成,古代哲學上的本論,通常都是將宇宙萬物歸一於一兩種物質的東西或精神,董仲表面上也是如此,他把萬物的本原歸於"天",然而他的這個"天"卻包有"十端",它比古希臘① 《椿秋繁·官制象天》。

② 《椿秋繁·天地陽》。

① 《椿秋繁·王通三》。

② 《椿秋繁·王通三》。

的"四元素"③説及亞里士多德的"四因"④説都複雜得多,就是比古代印度"勝論"的"九因"⑤説,也還多一因。若就質而論,恐怕就更復雜了。這裏暫不説它的質如何,只説構成,他的這種"十端"説與在本原上一般追單純化的趣向,無疑也是一個矛盾,但這是事實。對此,我們所給予的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在董仲看來,宇宙從來就是這樣一個複雜,不存在那麼一個單純的、唯一的本原。

不過,從董仲的有關論述來看,他也有宇宙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的思想萌芽。如他説:"天地之氣,而為一,分為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①。在這裏,天地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提,但從天地二氣混為一的存在"分"為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顯然有一個演化過程。

至於天地二氣是如何""、"分"、"判"、"列"的,他在此沒有詳論。

可是這也為如何理解十端的關係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或依據。

從董仲的這段來看,作為十端之兩端的天、地,其中之天不僅是廣表無垠的太空,而且充了天氣;其中之地,也不僅是起伏連的山巒和一望無際的沃土平原,而且充了地氣。正是這種天地二氣的"而為一",經過分化,有了陽二氣。這表明,天氣和地氣二氣是在先的,陽是在的,陽的出現乃是天地二氣相和分化的結果,因而這似可以説明陽是天地二氣的派生物了。但是董仲説:"陽,天氣也;,地氣也。"②這表明,陽、與天、地二氣是一回事,因而不能説陽是天地二氣的派生物。那麼"分為陽"又是何意呢?他認為:"陽雖異,而所資一氣也。

陽用事此則氣為陽,用事此則氣為。"③由此表明,所謂"分",即是天地氣分別"用事"和發揮作用的過程,用天即陽,用地即,亦即陽用事為陽,用事為

然而,陽的運行會造成四季化,此即所謂"判為四時"。其所以如此,這是由陽的別及各自所處地位來決定的。董仲説:"天之常,一一陽"。①又説:"天之常,相反之物也,不得兩起,故謂之一。一而下二者,天之行也。與陽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人,或左或右,椿俱南,秋俱北,夏,冬,並行而不同路,會而各代理。"②這就是説,一一陽的運行,乃是"天之常"。陽作為相反之物,它的運行是一而不二的,一出一人,一左一右,椿俱南行,秋俱北行,中夏相(正南),中冬則相(正北)。這樣就決定了椿、夏、秋、冬四季的化。順説一句,有的學者把董仲所説"相反之物",看作是"絕對對立""不能共存"的,我以為不妥。他説"相反之物"也就是矛盾之物,矛盾的雙方是對立的,但不是絕對的對立,而是還有着同一。董仲正是在矛盾意義上③ 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四元素"説是:火、,土、氣。見《古希臘羅馬哲學》第74 頁。④ 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説是:質料因、形式因、恫利因,目的因。同上書第253 頁。⑤ 黃心川:《印度哲學史》,第345 頁:"實類別為九,即地、、風、火、空、時、空間、靈、心靈。"① 《椿秋繁·五行相生》。

② 《椿秋繁·人副天數》。

③ 《董子文集·雨雹對》。

① 《椿秋繁·陽義》。

② 《椿秋繁·天無二》。

來説它們是相反之物的。至於他所説"一而下二",也不是説只有,沒有陽,或只有陽,沒有,而是説在運行之中,陽並行而不同路,即他所説一出一人,一左一右之意。為此,他還指出:"十月雖用事,而不孤立";"四月陽雖用事,而陽不獨存"③;又説:"椿夏陽多而少",但是,此時"有多而無溢,有少而無絕"④。由此可見,不能把董仲所説陽"相反之物",看作是絕對對立的。總之,正是由於陽的這種有規律的運行,決定了椿夏秋冬四時的化,如董仲所説:"椿出陽而入,秋出而入陽,夏右陽而左,冬右而左陽。"①這是説的陽出入和所在左右的地位對四季化所起的作用。另外他還説:陽以南方為位,以北方為休;以北方為位,以南方為休。陽至其位而大暑熱,至其位而大寒凍。仲椿之月,陽在正東,在正西,謂之椿分。椿分者,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中秋之月,陽在正西,在正東,謂之秋分。秋分者,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裏就不僅説明了陽所處方所對四時化的作用,而且説明,在不同方所,陽用事所居比重對四時化的作用。

那麼,陽是如何運行的呢?按照當時一般的説法,陽氣起於東北,終於西南;氣起於西南,終於東北,如圖I。這可以説是最簡單易解的一種説法。然而董仲未依此説,而是另提出了一新的運行路線。它同以往的運行主要有三點不同:第一,的起始點與一般不同,不是始於西南,而是始於東南;第二,陽運行的方向與以往的不同,它們是相反而行;第三,提出了陽的兩個別點(北、南),北為天之終始。綜董仲在《椿秋繁》中專論陽運行的篇目,主要論述如下:陽氣始出東北而南行,就其位也;西轉而北人,藏其休也。氣始東南而北行,亦就其位也;西轉而南人,屏其伏也。是故陽以南方為位,以北方為休;以北方為位,以南方為休。①故北方者,天之所終始也,陽之所別也。冬至之俯而西入,陽仰而東出,出入之處常相反也。多少調之適,常相順也。有多而無溢,有少而無絕。①椿出陽而入,秋出而入陽,夏右陽而左, 冬右而左陽。出則陽入,陽入則出,右則陽左,左則陽右,是故椿俱南,秋俱北,而不同。夏,冬,而不同理。??天之,初薄大冬,陽各從一方來,而移於由東方來西,陽由西方來東。至於中冬之月,相遇北方,而為一,謂之至。別而相去,適右,陽適左。??冬月盡,而陽俱南還,陽南還出於寅,南還入於戌,此陽所始出地入地之見處也。

至於仲椿之月,陽在正東,在正西,謂之椿分。椿分者,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尹座損而隨陽,陽益而鴻,故為暖熱。初得大夏之月,相遇南方,而為一,謂之至。別而相去,陽適右,適左。??夏月盡,而陽俱北還。陽北還而入於申, 北還而入(出)於辰②民此陽之始出地入地之見處也。

③ 《椿秋繁·雨雹對》。

④ 《椿秋繁·陽終始》。

① 《椿秋繁·陽位》。

② 《椿秋繁·陽位》。

③ 《椿秋繁·陽出入上下》。

① 《椿秋繁·陽位》。

① 《椿秋繁·陽終始》。

② 據曙注:"尚書考靈曜:仲冬,出於辰人千申。"所以"入於辰"應改為"出於辰"。至於中秋之月,陽在正西,在正東,謂之秋分。秋分者,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陽損隨尹座益而鴻,故至於季秋而始霜,至於孟冬而始寒,小雪而物鹹成,大寒而物畢藏,天地之功終矣。③這些話讀起來並不難懂,但要説清它的實際運行卻不甚容易。以往的學者繪圖有簡有繁,看起來並不明晰,為此我們在以往繪圖的基礎上繪製了圖2。

此圖簡潔,但卻能一目瞭然和明晰北地顯示出董仲有關陽四季運行的路線及陽的終始別、出地人地等。此圖分明暗兩部分,分別表示陽、。陽順時運轉,逆時運轉。陽始於寅,入於申;始於辰,人於戌。此為陽出地、人地之處。陽正是通過這一運行判為四時的。冬至,陽從西來東,由東來西,至冬至而為一,之陽適左,適右,陽出寅,人戌;陽繼續南行,陽至正東,至正西,陽相半,寒暑均平,是為椿分;陽繼續南行,陽鴻,尹座損,到正南方,陽相遇,陽到位,至休,此為夏至。此,陽適右,適左,俱北還,陽入於申,出於辰,繼續北行,陽至正西,至正東,陽相半,寒暑均平,是為秋分;陽繼續北行,陽損,尹座鴻,至正北方,陽相到位,陽至休,此為冬至。所謂"列為五行",這也是同陽四時的運行相聯繫的,並分別與四時相。董仲説:"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上,四曰金,五曰。"①何以做"五行"呢?他説:"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②又説:"五行者,五行也。"③這就是説,行即是運行義。五種不同的運行,故謂之"五行"。可是他又説:"五行者,五官也"。④這實際上是把五行又看作陽運行的五種官能。如他説:五行之隨,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東方而主椿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居北方而主冬氣。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殺,火主暑而主寒,使人必以其序,官人必以其能,天之數也。土居中央為之天。⑤這裏的屬是很清楚的,木屬東方主椿,火屬南方主夏,金屬西方主秋,谁陪屬北方主冬,土居中央主季夏,兼及其他四行。由此表明了五行與陽、四時的關係,同時也表明了上在五行中的特殊地位及五行的次序。這個次序如董仲所説:"木,五行之始也;,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①現繪圖如下(見圖3)。

正是基五行與四時的這種關係,五行之間有了所謂生、勝關係,"比相生而問相勝也"。②所謂"比相生",即按照董仲上述所説木、火、土、金、這種"天次之序",相鄰的兩者,者生者,木生火,人生土,土生金,主生又生木,如此循環相生。所謂"問相勝",即按照上述次序,中間隔一個,者勝者,這就是木勝土,土勝勝火,火勝金,① 《椿秋繁·五行之義》。

椿秋繁·五行相生)。

③ 《椿秋繁·五行對》。

④ 《椿秋繁·五行相生》。

⑤ 《椿秋繁·五行之義》。

① 《椿秋繁·五行之義》。

② 《椿秋繁·五行相生》。

金又勝木,如此循環相勝。現列圖如下(見圖4):在他看來,五行的生、勝,乃是"天次之序",是不可顛倒和淆的,"逆之則,順之則治。"①就是説,這是有關自然界和國家治的大事,不可疏忽。

"人"是董仲"天"的構成中的最一端,但這不等於説它不重要。

(9 / 33)
董仲舒評傳(出書版)

董仲舒評傳(出書版)

作者:王永祥 類型:科幻小説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